大连工业大学准备开除那位女生,一纸公告,把她全名打在了最显眼的位置,同时还用了“有损国格”这样的词眼。
网友们炸锅了。有人叫好,有人反思。但其实,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:我们是不是已经越来越习惯——用最激烈的方式,把一个人推出去,换取大家的掌声。
这个女生确实犯错了,不光她本人,她的家人、同学、学校,可能都为此蒙羞。但我们要问一个问题:
一个21岁的女孩,她犯的错,是不是已经被舆论“判过一次刑”?而我们还要不要再“补一刀”?
当学校选择开除她,其实不只是因为校规,而是——公众太愤怒了,网络的火烧到了门口,学校必须表态,于是她被“处理”了。
但这样的处理方式,不是在管错,而是在“管情绪”。
我们这一代人,其实都越来越熟悉这种操作了:
某个话题上了热搜,谁最倒霉?那个被挂出来的当事人。
舆论沸腾时,大家不管真相,只要一个“交代”。
管理者不去讲道理,而是快速拿出一个人“示众”,以平息众怒。
而这次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21岁的女生,被整个系统化地“抛出轨道”——
不是教育她改,而是干脆不教了、不认了、不留了。
最讽刺的是,公告里还用了“有损国格”四个字。一个年轻人感情出了问题,居然能上升到“国格”层面,这不是夸张,这是卸责。
我们都知道,一所大学里,从来不会只有“完美的人”。但为什么一旦出事,就要对这个学生做出“最决绝”的决定?因为我们太在乎表态,太害怕被围攻,太急于撇清关系。
而我们越是这样做,真正的问题就越没人敢谈:
年轻人出了错,到底怎么引导他们?
舆论爆发时,教育机构应该挺在前面,还是先撇干净自己?
管理秩序,靠的是规则,还是靠“杀鸡儆猴”?
有些人说,这是时代的代价。
但我要说,当我们开始习惯“处理一个人”,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,我们就离真正的理性越来越远了。
她不完美,她犯错,但她仍然是个可以教、可以救的人。而不是一个该被挂名、被驱逐、被全网围观的“示范样本”。
教育的意义,不是选拔谁最干净,而是看我们怎么对待那些犯过错的人。
一个好的社会,不是只有“把人推下去”的机制,还有“怎么扶起来”的能力。
而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一点,那才是真的,令人羞耻。


